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6-18 09:21
秦琳 秦念收
古时候,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地势低平、湖沼遍布,上古九泽中的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均在今日市域内。除以上四大泽外,单县境内还有一个“小泽”,原名黄堆泊,后因黄堆泊北岸走出一位清正刚直的名臣秦纮,民间为纪念他,便称该片水域为秦公湖。
秦公湖位于今单县张集镇驻地北侧、黄堆集村西南,自古以来几经干涸,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再次形成1400余亩的水面。湖边沃野千顷、绿柳成荫,有得天独厚之势,呈水天一色之美。清晨湖面水气升腾、薄雾氤氲,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旋于天地之间。伴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微风在湖面荡起层层的霞光波澜,其间鸳鸯戏水、白鹭低飞,一睹湖中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静坐而息,浑然神清气爽、百倦可消,诚乃休闲养生之胜地!
秦公湖畔是秦纮八十年人生历程的起点和终点。秦纮26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生活在秦公湖边的黄堆店(今张集镇黄堆集,下同);26岁开启仕宦生涯后,莅职55年、历官19任,累官至户部尚书、三边总制,致仕后又回到黄堆店建庵房庭院居住,去世后葬于湖北岸。
昔年人已远,今日迹犹存。秦公湖及其周边的热土和淳朴的人民都是忠实的记录者,保存了秦纮童年的崭露头角、中年的宦海起伏、晚年的宁静淡泊、身后的世代景仰。“一园一居一武场,一墓一祠七牌坊”是黄堆集及其周边村落古老相传的集体记忆,湖周边原有的演武场、四时园、秦纮故居、秦氏宗祠、秦公钓鱼岛、秦纮墓,一祠七坊见证了秦纮及其家族辉煌的过往;“说秦公,道秦公,秦公孝廉传乡中;青草青,湖水清,大明清官留美名”,湖边群众代代相传的轶事佳话,更是秦纮精神在故乡人民心中树立的一座不朽丰碑。
演武场。众所周知,秦纮是能文善武的一代名臣。其治学经历,史料有载;而其边疆情结,则鲜为人知。考诸明代黄堆秦氏族谱和《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可知黄堆秦氏为军籍,其家族每一代人都要出若干男丁从军。在黄堆店南秦氏祖林旁有一片空地为秦家演武场,场边立有“奋武扬威”牌坊一座,秦氏子弟自幼便在此演习对阵杀敌之技,并由年长除役之人传授排兵布阵之法。所以,考中进士之前的秦纮,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胸怀杀敌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军旅世家的熏陶,为秦纮在南征北战中无一败绩奠定了基础,也为创制“全胜车”等作战“神器”提供了灵感。而大伯秦怡省亲时带来的北疆军旅见闻,在秦纮及其堂兄弟们心中埋下了戍边报国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于是有了开平卫百户秦宗弘治十七年北征蒙古、为国捐躯的壮烈,也有了三边总督秦纮经略三镇、威震漠北的伟绩。
四时园。弘治十八年,从户部尚书、三边总制任上致仕的秦纮回到故乡黄堆店,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晚年时光。对于最钟爱的秦公湖,秦纮自然是不吝笔墨和感情,在湖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四时吟》。秦纮逝世后,其孙秦学书于嘉靖年间在秦公湖岸边仿照《四时吟》所述风景和建筑,修建“四时园”以纪念他。前些年据黄堆集老人回忆,“过日本”(指抗日战争期间)的时候还有“四时园”石柱子残存,后来石柱不知去向。
秦纮故居。秦纮字世缨,号求菴。“求菴”者,“求一茅屋”之意。秦纮被诬陷抄家,只抄到破衣烂衫数件;秦纮为官,“妻孥麦饭菜羹常不饱”;秦纮的儿子们,名字中都带着“田”字(如秦畘、秦甸、秦畹),以示不忘农本;秦纮更是在诗中抒怀“达官固守寒儒节”,刻画出一名清官廉吏的铮铮傲骨。秦纮致仕后,皇帝下诏为其修宅邸,鱼台县与单县地方官也都提出为其修造住居,秦纮一概拒绝,只是在秦公湖岸边自建了一个简单的院落,取名“求菴斋”,并将弘治皇帝御赐的“紫绶金章,累世功臣门第;麟服玉带,当朝少保人家”匾联悬于门侧。虽然因年代久远“求菴斋”已不复存在,但黄堆集年长之人仍能大概指出“求菴斋”所在的位置。
秦氏宗祠。黄堆秦氏约在南宋年间从肖县(今安徽萧县)凤凰林迁至黄堆店,几百年来为鲁南苏北一带名门望族,其支裔远播至河南、贵州、广东等地,目前有10万余人。现存最早的黄堆秦氏族谱倡修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七世祖秦纮与其堂弟秦崇主修,由秦崇天顺四年(1460年)同榜状元谢一夔作序,同榜进士郑纪校正,翰林院监修而成。族谱修成后,秦氏族人集资修建了黄堆秦氏宗祠,供奉黄堆秦氏先祖,兼做学堂、医馆。凡族中大事,由族长召集德高望重族人共同商议,每年阴历腊月二十八(相传是始迁祖秦随落户黄堆店的日子)合族祭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秦氏宗祠尚有正房5间、偏房6间,大门楼一座,正中一间正房供有黄堆秦氏一至十四世部分祖宗牌位200余个,其余正房藏有家传书籍、画像、手稿等物;东侧三间偏房为学堂,西侧三间偏房为医馆。有趣的是,除中间正房外,其余四间正房墙上挂着四件物品,分别为毛笔、长枪、药袋、铁锄。这是因为黄堆秦氏认为本族有四大传家技艺,分别是:读书、从戎、行医、耕种,并认为从事这四种职业都是值得鼓励的。一代代黄堆秦氏族人就在这里祭拜、学习、熏陶,与祖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汲取接续奋进的力量,很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秦公钓鱼岛。少年秦纮喜动恶静,沉迷于演武场的刀枪剑戟,不能坐下来静心读书,十一岁时还被认为“顽惰不做营生”,以致“父兄皆不悦”。当叔父秦福提出让秦纮入学读书时,其父秦悦却觉得“此子顽惰,岂成材人乎”,经秦福再三劝说下才勉强让他入学。秦纮初入学时,秦宗等玩伴仍常来邀他去演武场练武,其禁不住邀约,又去演武场,致使学业不佳。秦福见此,便打造小船一艘,每日将秦纮送到黄堆泊湖心小岛。秦纮在小岛上读书提升学业,钓鱼磨炼心性,逐渐显露出在文学上的天赋,获得了父兄和先生的认可。后来,乡人将其读书、钓鱼的湖心岛称为“秦公钓鱼岛”,目前此岛尚存。
秦纮墓。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初四,秦纮逝世于故乡黄堆店,享年八十岁。朝廷闻之,“赐葬祭如例,仍赠少保,谥襄毅”。20世纪60年代,墓前仍有明弘治十七年所立龟驮功德碑,碑前神道两侧分立有四个石人、两匹石马、两头石羊、两头石狮,环绕古柏百余株。秦纮墓前当年功德碑碑身高3米,宽约1.3米,厚达0.4米。如果加上碑帽和石龟,高达5.5米左右。碑上有数行正楷文字,为弘治皇帝准允秦纮致仕时,对其一生功绩的褒崇:“皇帝敕谕太子少保户部尚书秦纮:卿以刚直之气、博达之才,发身贤科、历官台省……”,落款为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林前有御批石雕下马台,诸官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林前还建有圣旨石牌坊,众人出入其下不得越轨。目前,当地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能回忆起当年秦纮墓的雄伟壮观。
一祠七坊。秦纮去世后,除了明廷对其褒崇有加,单县地方也对其推崇备至。据明朝隆庆年间《单县志》记载,单县当时为纪念秦纮已经建有“一祠三坊”,分别是都祠、尚书里、都宪坊、宫保坊。一祠三坊之前,单县的士人学子往来观瞻不绝,都把秦纮当做清廉为官、清醒处世的典范;而普通百姓焚香跪拜,却是对清官廉吏发自内心的渴求与敬仰。加上秦纮墓门牌坊、纪念秦纮堂弟应天府尹秦崇的攀蟾坊、纪念秦纮堂弟开平卫百户秦宗的奋武扬威坊以及祠堂门口的源远流长坊,秦家牌坊达7座之多。
丰功伟绩长存,清官廉吏不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像秦纮一样的实干家;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下,我们也需要像秦纮一样的清官廉吏。深入挖掘、大力弘扬秦公湖畔的秦纮文化,应该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